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科协报道
武汉科技报:2025年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 李好:“斤斤计较”科研心 书写报国答卷
2025-10-24 15:04|文章来源:省科协调宣部、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以国之所向为使命,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以民之所需为担当,他们扎根一线,默默耕耘。他们是荆楚科技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动能。他们的足迹,印刻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中;他们的身影,奔忙于田野车间与创新一线;他们的精神,如星辰般点亮荆楚创新的苍穹、熠熠生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再建新功,湖北省科协委托武汉科技报通过深度挖掘“荆楚科技工作者风采”的奋斗故事,以榜样之力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创新共识,谱写湖北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

d0711282d0e24765a820e9441ce71bd9~tplv-tt-origin-web_gif.jpeg

李好:“斤斤计较”科研心 书写报国答卷

在华中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他在机械结构设计领域深入钻研,凭借多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践行科技强国之梦想;他往返于各个教室之间,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之能力。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及制造系统工程系主任李好教授。

以“拓扑优化”破解“减重增效”难题


“如果结构质量减轻一千克,一个飞行器可以多飞16公里。”采访中,李好反复提及“减重增效”一词。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他主要围绕航空、航天、航海等重点领域关键产品的轻量化、整体化、多功能设计需求,从事几何驱动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及软件、功能超结构的跨尺度设计与制造、面向制造的优化设计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优化设计,让火箭、航空器、飞机等变得既轻便又结实。

“人人都想多飞这16公里,可在现有基础上再减1千克,难如登天。”面向国家在航天航空领域对整体结构减重的迫切需求,李好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拓扑优化方法上,让结构设计从“画出来”真正变成“算出来”。

他提出了多尺度交互的结构性能与超材料功能一体化优化技术及考虑制造工艺的系列优化设计方法,解决结构性能、功能及可制造性难以兼顾的难题并主持研发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软件ETop。

经验证,该软件的优化设计结果轻量化效果好、结构性能优,且设计后的结构可直接进行加工制造,进一步提升设计质量且缩短设计周期。

深耕科普 让前沿科技走进大众视野

在科普领域,李好也始终走在前列,积极投身各类科普活动,全力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普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玩转科技——2024年武汉洪山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中,李好以《结构智能设计与3D打印》为题进行专题讲座。他不仅阐述了技术原理,还列举了诸多实际应用案例,让大众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与力量。同年11月,李好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周颖博士、博士生赵康一同参加“2024武汉科创与科普成果展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展览”。李好教授组织所在团队的研究生,组成科普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为社会大众解惑答疑。

此外,李好积极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重磅推出的科普作品——“大学大师剧”《生命之重》的演出。他表示,《生命之重》以机械学院段正澄院士为原型,通过多方取材,展现了段正澄院士及其团队的奋斗历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家故事,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肩负起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树立科技报国的价值追求,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再次攀登科研高峰积聚力量。

信念铸魂 培育新时代科研力量

作为学生眼中“学者匠心”的好老师,李好既关注学生的精神培养,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积极邀请产业导师共同授课,精心组织学生赴企业实习,让课堂知识与实践需求紧密衔接。以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基础工业工程》为例,他常抛出这样的问题:“学校食堂非常多,希望大家能自己去观察、调研食堂的运作流程,然后提出流程优化意见。”随后,让学生们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方案,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对待团队的硕博研究生,李好更像一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他常叮嘱学生:“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量变的积累一定会引发质变的飞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正在茁壮成长——2024年,李好作为排名第一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中荣获金奖/湖北省冠军;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大型工业软件“春雷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锲而不舍,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痴迷、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截至目前,已发表学术专著2部,高水平论文70余篇,论文被WOS引用2500余次。其申请并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8项发明专利已完成转化,转化金额达500万元;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船舶等骨干企业的装备及设备研制工作中获得成功应用,他因此荣获华为“火花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
Baidu
map